水稻白叶枯病常态化防控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是细菌性病害,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水稻一生及各个器官都能发病,但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为多,叶片最易染病,发病后引起叶片干枯而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发病后一般减产10-30%,重的50%以上,甚至绝收。白叶枯病的症状常见的有叶枯型(分叶缘型和中脉型),也有急性型和凋萎(枯心)型。在病叶的叶缘或新病斑上有菌脓(这是白叶枯病的标识)。病害传播主要是种子带菌,其次是未腐烂的病稻草、李氏禾等田边杂草。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后细菌侵入稻苗,引起发病,发病时一般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在病株上分泌饱含细菌的流胶(菌脓),借风、借雨、露水、灌溉水和管理人员的走动等传播蔓延,爆发性强,能在短期内导致全面爆发流行。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有关,尤其是水。品种感病、菌量多、温度适宜、湿度大时病害潜育期就短。平均气温25℃以上时潜育期7-8天,遇台风暴雨潜育期缩短到5天。病菌从感病到排菌一般约10天。病菌能借灌溉水、风雨传播到较近稻田。低洼积水、大雨涝淹以及串灌漫灌,往往引起连片发病。病菌可依风速强度和风向传播半径可达60-100米。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显著。一般是糯稻>粳稻>籼稻。病菌生长温度为17-33℃,最适为25-30℃,湿度85%以上。病菌多从伤口和气孔侵入植株内,因此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引发流行。今年水稻白叶枯病已在我区早稻上初次发生,发病面积达400多亩,其中严重发病面积近百亩,而靠近发病早稻田块旁单季晚稻已出现病斑,因此要切实做好防控工作。其防控技术是:对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
一、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1、药剂浸种。选用20%噻唑锌悬浮剂200倍液浸种48小时。
2、带药下田。选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倍液在移种前2-3天喷淋秧田,亩喷淋药液量达到100公斤。
1、关键生育期预防。对靠近发病田块近100米以内的田块在分蘖末期和破口期分二次实行药剂保护。
2、发病田块突击防治。在发病初期突击用药防治,对发生重的田块在第一次防治的基础上,隔3-5天连防2-3次,然后再做好关键生育期防治。3、老病区在台风暴雨前施药预防,台风暴雨过后再补治1-2次。
以上防治农药均选用20%噻唑锌悬浮剂200毫升兑水喷雾。
四、加强栽培管理
1、施肥要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后期慎用氮肥。
五、对发病田块的管控
2、对病稻草实施集中处理(堆沤或焚烧)或者粉碎后深翻入土。4、对发病田块要轮作,3年内不种籼稻,1年内不种粳稻。
六、药剂防治注意事项
1、使用无病原菌的水配药。不要在疑似有从发病田流入的水源地取水兑药,最好用自来水兑药,如果无法确保配药水无病原菌,可在加入噻唑锌后静置15分钟以上再施药。2、选用合适的施药器械。尽量不用担架式拉皮管施药,采用无人机施药的亩喷液量需在2公斤以上,飞行高度宜控制在离地面3米左右(大功率飞机宜更高)。
文章来源:杭州市钱塘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