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颈瘟是指发生在穗颈和穗轴或小枝梗上的一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稻瘟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区早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穗颈、穗轴或小枝梗感染稻瘟病病菌后,初期出现小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的褪绿现象。以后病部向上、向下扩展,长的可达2-3厘米,颜色加深,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谷甚至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菌源基数有关。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子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条件是品种抗性、物侯(破口期的天气)和栽培管理措施是否得当。因此穗颈瘟属气候性流传病害,最适宜于病菌孢子形成和入侵的气温是24-28℃,相对湿度在92%以上,若两者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特别是破口抽穗期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则非常有利于穗颈瘟的发生流行;若两者缺一,则不发病或发病较轻。预测今年我区早稻穗颈瘟仍有发生流行的可能,理由是:一是菌源充足,前年我区早稻穗颈瘟大发生,田块发生率几乎达到100%,损失率达到20%以上的田块占3成,其中有4个大户771亩早稻基本绝收。去年通过防治仍有零星发生。二是我区种植的“中早39”、“中组143”都不是高抗品种。三是早稻苗期低温多雨、偏施氮肥、迟发后嫩,植株抗性下降。四是气候条件难以预测,如果今年出梅期推迟,早稻破口抽穗期遇上低温阴雨天气,则有利于穗颈瘟的发生,再加上我区属夜潮地,夜间田间湿度高,这又加大了穗颈瘟的感染风险。而穗颈瘟只能防不能治,因此是否发病都要做好发病的准备。穗颈瘟病菌的侵入期是破口至抽穗期,因此破口抽穗期是防治穗颈瘟的最佳时期。其防治意见是:
1、防治适期:第一次为破口初期(即有20%左右的孕穗开始破口),第二次为抽穗期(即有50%左右的稻穗抽伸)。最关键的是要抓好第一次破口期的防治,第二次是否要防,可根据当时的天气而定(有雨或低温则防)。
2、防治农药:亩用75%三环唑可湿粉剂25克,加10%井冈霉素水剂125毫升(兼治纹枯病)和80%烯啶·呲蚜酮水分散粒剂15克(兼治稻虱)化水30-40公斤细喷雾。如百丛稻纵卷叶螟幼虫虫量在60条以上的田块再加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毫升(或20%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5毫升)实行兼治。
文章来源:杭州市钱塘区农业农村局